|
这是市场变化了
市场导向改变了,当然这不是因为消费者改变了,消费者口味其实还是那样,只是消费者这个群体成分很复杂
原先九十年代的市场导向是观众决定的,无论是明星,电影,电视剧,音乐等等这些本质上都是消费品,观众作为消费者,他们的喜好和口味决定生产者的内容制作。
原来的电影电视剧,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大荧幕,直接对商品进行消费,他们的喜好会在收视率上反映出来。观众喜欢看什么剧,那个剧收视率就高。
当时作为内容生产者中最有决定权,也就是最能捕捉观众喜好的是编剧。
编剧那个时候话语权是很高的。
早期的电视剧,编剧直接决定一部剧的剧本,甚至有时候导演都得听他的,而且投资方是不干涉编剧的决定的,顶多只干涉女主角的人选。——这是煤老板作为投资方的时代
后来就不是了
后来互联网时代开启后,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资本,他们喜欢讲大数据,讲流量,还喜欢干涉内容创作,编剧直接沦为工具人,再也决定不了剧本,资本让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
互联网资本喜欢讲流量,他不讲内容,他们讲内容也只是给你说着听听罢了,实际上还是流量那套思维。
而且这些互联网资本很喜欢什么都插手,而且非常讨厌没有把控权。因为一部剧能不能火,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在剧本,但剧本创作作为文学创作领域的东西,天然存在【玄学】,就是你写了不一定能火,写的好也不一定能火,写的烂不一定会扑,写得烂没准能爆,能火的剧本过一段时间他就不火了,能火的剧本没准碰上某个时间点他就扑了等等各种玄学因素。
资本很讨厌这点
所以后来资本开始反客为主,他们利用资本一面进行内容生产方面的压制,就是剥夺创作者的自由度,比如拿走你的版权,签卖身契,霸王条约等等。另一面则对消费者(观众)群体进行什么引导。
什么叫审美引导?
买两个通稿,全网洗版的刷屏,请水军,做舆论,引流,制造假数据。
中国市场大,人多,消费者的喜好很多样化,多样化也就意味着哪怕你只是这个市场里百分之一的人口体量,也是一个很大的规模。而大部分观众群体的审美是随波逐流,就是跟随大众,跟风。
舆论引导的时候,大家都在说这个好那个好,只要有一部分人跟风中套了那就行了,因为中国人多,太多了。
而且这种审美引导,能够进行群体筛检,筛选出适合的市场人群。——当然这个东西现在已经走到了极端面,升级成了饭圈。
资本用这种方式反过来引导大众的审美喜好。
本来消费者决定内容生产,现在不是了,现在是资本决定你的喜好。
当然有人不服气,说现在的电视剧老子早不看了,抱歉,你不是资本要的那种观众,人家根本就没想过服务你。
人家早就通过流量体系,把他们要的观众都筛选出来了,都在各种数据表格里呢,你不是表格里的参数哦,你已经被排除在外了。——所以这时候那些当下火的电视剧电影,其实压根代表不了你的喜好,但偏偏就是火。
而观众大部分因为本身就是盲从的,羊群效应。
你给观众天天喂xiang,时间长了,他就真的会觉得xiang好吃,当其他人跳出来说,饭好吃,他不会赞同你,反而会骂那个人是傻X。因为他的审美喜好,已经完全被资本改变了。
不要太把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东西当成多么坚定不移的东西,中国到处都是洋带人形象的广告,外貌审美都西化了,何况区区几部电视剧电影的审美呢?又不是多么特别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