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香港在80年代之前,电影市场大概有这么个鄙视链:有钱有文化的人看英语片,有钱没文化的看国语片,没钱没文化的看粤语片……
在五六十年代,粤语片质量最烂,档次最低,只有小公司才去拍,大公司是不屑的,1972年,全香港出品了几百部电影,居然没有一部是粤语片,可见当时粤语片有多惨淡。
1973年,在楚原的极力争取下,邵氏破天荒的拍了第一部粤语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并力压李小龙,拿到了年度票房冠军,之后粤语电影才慢慢复兴,但真正繁荣,是在80年代香港本土流行文化兴起之后,才大行其道,成为香港电影主流,而邵氏因为坚持不拍(少拍)粤语片,结果票房一年不如一年,最终关闭了制片业务。
1973年之前的粤语电影,统称为粤语残片,产量很多,大概有几千部,但质量好的,屈指可数。
早期邵氏电影国语片和粤语片都有的,但是后来发展成为以国语片为主。原因主要是基于市场,以香港本地的电影市场根本支撑不起庞大的电影产业,东南亚华人社区和台湾才是香港电影最大的市场,而国语是能畅行华人世界的语言,所以邵氏电影基本都是国语片。
由于国语片比粤语片拥有更广的市场,所以国语片也能承担更高的制作费用,因此国语片制作水准普遍高于粤语片,即使是李小龙的电影最开始也是配音成国语上映的。
早期香港电影人是民国从上海过去的。山东等口音亦有。1.早期香港有大批普通话地区移民者。
2.邵氏电影公司领导层以及导演绝大多数是普通话地区下来香港的。邵逸夫先生也是内地来的,他经常也说普通话。因此你也不会奇怪在邵氏呆过的嘉禾创始人邹文怀在采访时候说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话。包括不少香港老演员普通话好的惊人!
3.邵氏电影除了发行香港还在东南亚及其他大洲的一些华语地区发布于 七十年代中后期香港才兴起粤语本土化,再加上80年代因末某事而导致的政治撕裂,所以香港人才会在此后近二十年呈现的粤语优越感。
而事实上80年代以前吴语(含上海话)居于香港华语的上流而非统治地位,而吴语本身对旧民国普通话(山东直隶腔)的认可度更高。
还有照顾到台湾、东南亚等市场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