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威高清綜合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4[华人移民史:渡东瀛]華人移民史- 渡東瀛[BT下载/迅雷下载]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7-15 17:06
  • 簽到天數: 6 天

    [LV.2]偶爾看看I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5-12 03:5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导演】:陈卓玲
                                【主演】:
                                【标签】: 历史/纪录片
                                【制片地区/国家】:香港
                                【年份】:2014
                                【语言】:粤语
                                【上映时间】:
                                【片长】:
                                【原名】:華人移民史- 渡東瀛
                                【又名】:
                                【评分】:豆瓣:9.2 ,IMDB:
                                【IMDb链接】: [url=http://www.imdb.com/title/][/url]
                               
                               
                               
    在这部华人移民史:渡东瀛历史/纪录片片中,華人移民史 - 渡東瀛
    第五集﹕傑出華人在日本
    通過四位在日本社會不同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華裔人士,看華人如何在日本這個重視血緣的國家落地生根。他們都先後入籍日本,當中更有改了日本姓氏,但仍強調自己中國文化的根。過去一個多世紀,先後發生甲午戰爭,日本侵華, 二次大戰, 中日關係長期緊張後重建邦交,作為華裔,生活在不同年代的日本,他們又面對甚麼衝擊和矛盾?
    今年剛好一百歲的吳清源被譽為「昭和棋聖」,一九二八年,日本棋界懷著中日友好的願望,邀請當時僅十四歲吳清源到日本學棋。一九三六年,中日關係極度緊張期間,他為了繼續在日本習棋入籍日本。二次大戰曾令他失去一切家財,甚至國籍,棋士生涯亦受挫,至今中日友好仍是他的宿願。
    九十歲的陳舜臣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和歷史小說家,獲多個日本文學最高榮譽。家族原居日治台灣的陳舜臣在日本出生,二次大戰中日本戰敗,他頃刻變為中國籍,亦因此失去了大學教職,最終成為作家。到 1990 年,他又重新歸化日本,背後原因之一是六四事件。陳舜臣的作品中經常以中國歷史為背景,流露出華人生活在日本的身份矛盾,而透過他的作品,亦讓日本人更了解中國。
    六十八歲的鳳蘭是1960年代的寶塜劇團首席明星,是首位華人在劇團中取得如此地位,並獲得多個藝術獎項。生於日本,因為父母的原因,她維持中國籍多年,在日本經濟起飛時期發展事業,她說從沒感受到歧視。不過在父母過世後,於2004年入籍日本。她原名叫莊芝蘭,入籍後並改了日本姓氏﹕莊田,全名莊田蘭。至於上一輩對國籍同姓氏的執著,佢覺得並非那麼重要,因為在她心底她仍是中國人。
    五十八歲的陳建一是在日本深入民心的四川料理廚神,他和父親兩代同時得到厚生勞動省頒發的「現代名匠」榮譽。生於日本,有日本籍 、日本姓,但日本人認識的他,還是姓陳。成長於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自言從沒感受過歧視,更深信中華料理能讓中日關係拉得更近。
    過去一百年,四個年代譜成一個故事。
    導演﹕霍婉冰
    第四集﹕八十年代中國留學生潮
    七十年代末,中國實行開放改革,封閉已久的國人渴望到外面的世界見識闖蕩。由於地域相近、文化相似,很多人選擇去日本,部分為留學,更多的卻是以留學之名打工賺錢。到東瀛留學“鍍金”成為席捲中國大地的一股熱潮。
    到了彼邦的中國留學生大多要負擔自己的學費、生活費。時值日本經濟起飛,人力需求強勁,當地人往往不願意做一些環境髒、亂、危險的工作,這些便由中國留學生去幹。所以,許多中國留學生一放學便到餐廳洗碟子、刷廁所等,一直打工至深夜﹔然後白天上課便打瞌睡﹔學校、餐廳、住所的位置要靠近。這些都是中國留學生最常見的生活模式。
    經不起花花世界的金錢誘惑,很多人走了另一條路。東京歌舞伎町的陪酒行業原本由日本人佔據,但到了九十年代,越多越多中國女人從事陪酒。賣淫、偽造信用卡、假結婚、黑戶口、走私販毒甚至搶劫殺人,中國人犯罪成為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而犯事者中很多是持學生簽證來的。
    這個時代的移民潮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日本社會轉變的一個縮影。在黑、白兩道各自拼搏的中國人最終成為了日本人,戶籍背後是他們滄桑的移民故事。
    導演﹕呂樂
    第三集﹕日本遺孤
    於七、八十年代,一批又一批另類「華人」移居日本,他們說的是中國語言,生活習慣都是中國化,但卻是流著日本血。
    日本從1936年開始,派出八百多個「開拓團」,共二十七萬人移居中國東北,希望將肥沃的東北變為日本的國土。不過隨著日本戰敗,這些開拓團的團員遭遇慘痛的經歷﹕戰死、自盡、被同胞殺死、被蘇軍俘虜… 最後生還的只有十一萬人,而當中四千多名日本婦女及兒童被遺留在中國,被稱「殘留婦人」和「殘留孤兒」。他們在中國生活數十年,生兒育女,到七十年代,中日建交後才陸續回到日本。可惜落葉歸根的過程中,有人找不到親人,有人被親人嫌棄,有人難以適應新生活。他們的故事是一個另類的「華人移民史」。
    導演﹕呂樂
    第二集﹕中華街
    日本有三大中華街,分別位於橫濱、神戶和長崎,均以飲食旅遊為主題。但在百多以至數百年前,中華街是華人最初的落腳點及居住工作的地方。
    早期華人移民日本,泰半從商。在日本鎖國期間,華商利用長期在日本建立起來的生意網絡,控制了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及至19世紀中後期,日本政府開放多個港口,為防止中國勞工大量輸入,於是頒佈法令,只容許技術人才移居,因而造就了「三把刀」(即菜刀、剃刀、裁縫刀) 在二戰前蓬勃發展。
    華人憑著無比的堅毅,在中華街逐一興建學校、廟宇及其他生活所需的設施,令中華街的規模漸趨完備。正當他們融入日本社會時,卻爆發中日戰爭,在日華人頓成敵國子民。諷刺的是,華人小孩在學校要接受日本愛國教育,向天皇遙拜。中華街亦備受監視。於此大時代,華人如何自處?
    導演﹕陳卓玲
    第一集﹕華人與沖繩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彼此以鄰為伴,又曾兵戎相見。數百年的恩恩怨怨,或者可以從日本最南端的國度–沖繩說起。
    沖繩古稱琉球。琉球是獨立王國,長期藩屬於中國,兩國關係密切。明初,太祖曾派遣「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教授航海、造船、外交文書編寫等知識,為琉球的繁盛打下重要基礎。
    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改稱之為沖繩,而華人對它的影響仍未停止。在沖繩南部的八重山群島,戰前已聚居了一批來自台灣的華人及其後裔,他們為八重山引入較先進的農業技術,尤其大量種植鳯梨及開設罐頭加工廠,成為當時沖繩的重要產業之一。
    不過,八重山人最初並不歡迎台灣人,更稱呼台灣人為「生蕃」,雙方時有衝突。至二戰後,日本把台灣歸還給中國,居於沖繩的台灣人瞬間失去日本籍,被視為外國人,因而要展開一場爭取日本國籍運動。
    時至今日,在沖繩仍能找到「閩人三十六姓」的後裔。他們成立宗親會,保留祖先的傳統文化,以祖先的成就而驕傲,而「閩人三十六姓」的一段歷史,仍受到沖繩人重視。尤其在經歷二戰的蹂躪以及美軍託管後,不少沖繩人都自覺被日本政府邊緣化,而「閩人三十六姓」後裔的存在,彷彿提醒世人,琉球王朝擁有過的最光輝年代。
    導演﹕陳卓玲
    (RTHK)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遊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隱藏內容請回復
    此处可设置个性签名 http://www.tiemawei.com/home.php?mod=spacecp&ac=profile&op=info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MW Inc.

    GMT+8, 2025-9-22 06:0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